过去五年,全国1000 多个县(旗、区)出台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,但真正实现溢价、实现产业带动的不到10%。调研各区域品牌运营情况发现:大多数品牌“起于规划,止于发布会”,把 LOGO 当品牌、把广告当运营、把领导满意当市场认可。今天,我们用5个真实误区+ 1个内蒙古兴安盟大米区域品牌成功案例,为正在路上的区域品牌打造者们提供一些信息参考。
一、5 个常见误区:对照看看,是否踩过几个坑?
误区1:品牌=LOGO+包装
不少地区花费几十万做一套“高端视觉”,却回答不了三个问题:产业标准是什么?谁对产品品质负责?溢价怎么分?结果小企业敷衍贴牌,大企业敬而远之,陷入“公地悲剧”。
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法
▼
「解法」
先“获权”、再定“规矩”、最后完善视觉设计
误区2:重创建、轻运营
发布会轰轰烈烈,半年后就“人走茶凉”。缺少“运营班子、产业基金、渠道对接”三位一体机制,品牌只能停留在文件里。
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法
▼
「解法」
误区3:政府既当“裁判”又当“运动员”
政府前期整合资源没错,但若长期把控运营,企业永远“等政策、要补贴”,市场活力被行政干预耗尽。
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法
▼
「解法」
误区4:重传播、轻品质
没有统一标准与溯源体系,换个包装就涨价,消费者一次差评即可让品牌“一夜归零”。
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法
▼
「解法」
误区5:全品类“大杂烩”
把县域内所有产品装进一个品牌,看似“大而全”,实则“谁也记不住”。既缺商标注册抓手,也让龙头企业无从下手。
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解法
▼
「解法」
二、内蒙古兴安盟大米:一个反套路的样本
1. 选择“单品类”而不是“全品类”
兴安盟曾列出10 个特色品类,最终只聚焦大米。理由是:稻米种植集中、品质差异可控、加工链条成熟,符合“单品类突破”原则。
2. 政府“三步退位”机制
第一年:政府出资完成品牌顶层设计、标准制定与溯源系统;第二年:成立国有独资运营公司,引入职业经理人;第三年:运营公司混改,龙头企业持股51%,实现市场化决策。政府由“操盘手”变为“监管者”。
3. “五统一”品质体系
统一品种、统一育秧、统一田间管理、统一收储、统一加工,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标准化。兴安盟大米做到了扫码即可查看每袋米的种植地块、施肥记录、收割时间,溯源系统成为品牌的“安全阀”。
4. 母子品牌协同
母品牌“兴安盟大米”做区域背书;子品牌由企业自建,如“草原明珠”“绰勒银珠”等,形成“区域公用品牌+企业品牌”矩阵,既保证公共背书,又保留企业个性。
5. 品质造就荣誉
2024年12月,在第26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颁奖典礼上,兴安盟大米从全球38个国家选送的5136份样品中脱颖而出,斩获“特别优秀奖”。这是继2023年获得“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”后,兴安盟大米再次获得国际专业认证。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.87亿元、成功通过欧盟有机认证、日本JAS(日本农业标准)有机认证……
1. 先做“减法”再做“加法”
与其一次性打包全品类,不如像兴安盟一样“砍掉9个品类,留下1个能打透市场的”。
2. 把“三权分立”写进合同
所有权归政府背景(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);运营权交由独立法人;收益权按销量和品牌贡献度分配给授权企业。用法律文件固化,避免扯皮。
上一篇【媒体聚焦】中国质量报、草原云:内蒙古专利预审接收量破万件 下一篇2025年1-7月专利数据深度剖析:发明专利授权率与实用新型公开量的变化解读